從五個方面看大國農業轉型升級之路
來源:中國農機網 作者:魏亞伯
農業現代化是我們多年來所追求的目標。國務院辦公廳于7月30日發布了《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》(國辦發〔2015〕59號),明確了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農業升級轉型的目標與計劃。那么,當前我國農業升級轉型要從哪些方面做起?筆者做出以下五大發展途徑,較為概括的談談我國農業轉型升級的現狀與目標。
資料圖
一、土地流轉——規模化
加快土地流轉,促進多種方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,是我國農業轉型升級的核心。可以說,沒有規模化,很多東西都無從談起。
自1978年改革開放,農村改革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,將農田分給各家各戶分散經營,這一政策在過去經濟不發達的時期,給農村、農民帶來了極大的熱情,解放了農村生產勞動力。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,農業人口不斷減少以及人口紅利漸失等一系列的新情況新態勢下,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開始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。
很簡單的道理,以前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大半,而當前城鎮人口已經超越農村人口,無人種田,讓耕地撂荒或者改為他用,沒有了耕地,就沒有了農業,沒有了國家安泰穩定。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,就在于發展大規模、集約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。
國家鼓勵和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、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村經濟主體的發展,促進土地流轉,實現適度的規模化經營,就是要減少農業用人,同時保證國家糧食安全。
二、機器換人——機械化
前面說到,農業適度規模經營,講究的是大型化,是減少農業用人為目的的。那么,誰來種地?答案自然是農機裝備。
目前國內的大型農機裝備發展尚且落后,很多農業機械裝備要依賴進口,尤其以經濟作物、大型農機最為欠缺,甚至一些農機品種國內都還是空白。在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時代背景下,這顯然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。為此,5月9日發布的《中國制造2025》將農機裝備列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。未來十年間,我國農業機械制造業將迎來自身的轉型升級,走向農機制造強國之路。
三、綠色升級——環保化
在過去幾十年的粗放發展下,農業資源利用率低,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迅速惡化。以東北黑土地來說,其厚度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下降變薄,很多以往肥沃的黑土地現在都已經不宜種植。
綠色轉型,走可持續發展之路,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。為此,相關部門制定計劃,要求在2020年前,實現農藥、化肥的0增長,同時,推廣環保可降解地膜、促進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、養殖業污水處理再排放等一些列措施,從各個方面,全力推進農業綠色環保之路。
這里值得一提的是,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綠色轉型的重要手段。大型高端機械的使用,在節省人工成本的同時,也提高了農藥、化肥等農資的使用率,降低了使用量。
四、“互聯網+”——網絡化
互聯網、物聯網已經不再是新鮮的詞匯。在互聯網大潮的席卷下,農業也置身其中。農產品、農資、農機……一系列與農業相關的東西都出現在了互聯網這個神奇的地方。
在國內,阿里、京東、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國內農村市場,而農村電商也在迅速的興起。與此同時,大型農機公司例如一拖集團構建大型網絡銷售平臺——一拖e購平臺也上線運營,更有甚者,美國愛科公司牽手阿里農村淘寶項目,展開深度合作,將農業互聯網化進一步加深加大。
與此同時,借助互聯網的農業物聯網也迅速尋找自己的發展商機。以監控攝像頭收集信息,電腦編程自動處理農作物的生長和收獲,大大節省人力的同時,讓農業更加精細化和環保化。
而國家政策也鼓勵電商下鄉,促進縣域經濟的電商網絡深度發展,近年來出現了“淘寶村”等一系列的典型代表。30年前,我們想弄成通電網,當下,我們向農村通互聯網,相信在三網融合的不斷發展下,我國農村經濟互聯網化將得到巨大的發展。
五、“接二連三”——融合化
農業轉型發展,不能只依靠自身,單打獨斗。有專家指出,對比國外發展歷史,我國正處于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發展時期。7月22日,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“以工業的方式發展農業”;2015年,中央一號文件亮點頻出,其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成為大家格外關注的焦點。
下半年,農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國土資源部、住房城鄉建設部、水利部、文化部、中國人民銀行、國家稅務總局、國家林業局、國家文物局、國務院扶貧辦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《關于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通知》,大力推動農家樂等鄉村休閑旅游方式,將農業與服務業相結合,推動農村經濟發展。
數據顯示,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,北京市全市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96.6萬人次,鄉村旅游收入約4.1億元,同比增長6.8%。
綜上五點內容不難看出,農業升級轉型,就是在追隨現代農業的步伐,以科技和創新來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。只要我們抓住了農業現代化的本質內涵,大膽創新、努力進取,相信我國農業、農村將發展得更加美好。